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

正向力量改變負向思維不要急著「以為」認定事實


正向力量改變負向思維不要急著「以為」認定事實

學生壓力源以課業成績不佳及父母對自己的期待為主因
董氏基金會2011年的五都國、高中職學生運動與憂鬱情緒相關性調查中,受訪學生中,「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」者佔18.1%,如再進一步細分,五都之中的國中生有明顯憂鬱情緒的比例為18.8%,高中(職)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的比例為17.3%。因此若是以教育部99學年度五都國、高中學生人數共約100萬人來換算,等於在五都中,有超過18萬名的國、高中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,需尋求專業協助。 
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過得比自己更好,不要重覆自己曾遇過的挫敗,因此無不時時刻刻提供孩子各式各樣的指引,也因此可能形成孩子的壓力,在董氏基金會2011年的調查中也發現「課業、考試成績」、「父母對自己的期待」仍是青少年最主要的壓力來源。
放下「以為」,換個角度,會發現事情的另一面 
董氏基金會姚思遠執行長表示,從董氏基金會以往的調查中可以得知,很多青少年朋友紓壓方式就是睡覺,對於其紓壓的幫助效果其實有效,為了提醒青少年,在面臨壓力或挫敗經驗時,不要急著判斷及做出錯誤的決定,發展「正向思考」的力量,董氏基金會邀請當紅偶像--王子拍攝了新片「以為」,向青少年來傳遞建立正向思考的態度。 
參與短片演出的王子表示,很多人覺得他看起來很憂鬱,但本身卻是朋友們的開心果,因為身邊也有許多好友有憂鬱的情緒,所以很清楚要怎麼幫助他們。以前在高中時期,最大的壓力來自於課業考試,要紓解壓力的方式就是找朋友一起去打球,目前壓力的來源多來自於工作中,像是舉辦演唱會,當被壓力壓到無法喘氣時,會選擇運動來紓解壓力,和三五好友一起打場籃球,在球場揮灑汗水,宣洩心中煩躁。而王子也鼓勵青少年,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,學會換個角度來看待事物,不要急著「以為」認定事實。 
負向思考堵住思緒 扭曲既定的事實 
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表示,從調查數據中發現,只有22%的學生從事慣性運動,原因主要為找不到伴及沒有時間,針對這部分,大學可以設計些方案來吸引學生從事運動,例如成功大學為了鼓勵學生多運動,特地將體適能中心設置在宿舍地下室,同學們經過及回去宿舍時,就會相邀去運動。另外學生們也會透過運動來維持社交關係,因此學校可以設置一些咖啡座,讓學生們運動完後,還可以聊天增進關係。因為大多數的同學認為運動是很重要的,但實際起身運動的比率卻是少之又少,但若有友伴相呼邀約運動,則自身參與運動的比率則會大大地提高。 
董旭英也提醒,當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挫折與壓力時,往往會出現負向的思考模式,可能扭曲了所看到的、所聽見的、所聞到的以及所碰觸的事實,為了要預防這些負向情緒擴大,他建議青少年們當出現負面思考時,可以練習「反思」,思索自己是否有所根據?透過反覆的練習,進而產生正向思考,正向思考除了可以讓生活態度較樂觀外,在面對困境時,也有心力去思索解決問題的"變通方法"。 



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

好書分享~我的過動人生

跟大家分享一本剛讀完的好書,
書名:我的過動人生
作者:吳沁婕
出版:策馬入林

【關於本書】

一個從小被當作死小孩、總是被認成小男生的小女生,
高中唸到被留級,
考進台大卻每學期都差點被二一,
有時覺得自己愛做夢,
有時只希望自己以後不要當米蟲。
現在的她,卻成了大小朋友都喜愛的昆蟲老師。

她終於完成了她的第一本書,

她的夢想正一個個實現,又一個個出現……

許多感覺在我們還是個孩子時表達不出來,等到長大,卻又忘記了當一個孩子是什麼感覺,作者以其鮮明的兒時記憶,真誠的文筆, 真實呈現了一個孩子的心路歷程,在台灣教育制度下的成長歷程。

「沒有人想要做不好」,我們都曾第一次當孩子,第一次當父母,老師學著怎麼當老師,真正的感同身受,也許才是溝通的開始。

作者樂觀的態度,讓我們用不同的角度,看到美好的世界,讓歡笑和淚水,好像都是那麼值得。

跟著這個過動女孩大哭,大笑,替她擔心,心疼,為她欣慰,為她感到驕傲。

找到快樂的自己,誰,都可以為自己感到驕傲。



【關於作者】

吳沁婕,1981年生,台大昆蟲系畢業。
是一個標準的過動兒,但到了20歲才知道自己原來是個過動兒。
是一個喜歡很帥的女生,所以總是被認成是男生。
因為崇拜動物園的解說員和沒有什麼不知道的姨丈,
所以立志要當一個很厲害、什麼都知道的生態解說員!
現在是一個大朋友小朋友都喜愛的昆蟲老師~

小學一年級成績單上得到的第一句評語是:
「對喜歡的事物充滿熱情
對沒有興趣的事物冷漠得令人擔心。」
一直對這個世界充滿熱情又令人擔心。

腦中的符號不管是中文字、英文字母、阿拉伯數字,都有自己的顏色,
各種感覺不管是聽覺、觸覺、嗅覺,都可以很有畫面。
隨時隨地都可能陷入自己的世界就開始放空,
所以常常繳了錢停車卡就不見,拿醬油的蓋子去蓋沙拉油瓶子,
把洗面乳擠在牙刷上。

喜歡閱讀、聽音樂、看電影、畫圖、寫作、旅行、籃球、棒球、游泳,
喜歡所有純真的人事物包括大自然、小動物、小朋友和真性情的大人。
喜歡開心時盡情的笑,感動時可以在路邊哭得很難看。
喜歡用心去感覺,不管快樂或悲傷。
喜歡問為什麼,喜歡想很多然後依然很樂觀。
喜歡用自我感覺良好的眼睛看世界,所以看到的世界真的很美好。

世界上最愛的人是爸爸、媽媽和雙胞胎妹妹,
他們是世界上最酷的爸爸、媽媽和雙胞胎妹妹!
相信人生從來不是公平的,每個人都獨一無二。

愛做夢,也有實現的勇氣。



【作者自序】

忘記是什麼時候發現我的記憶力很驚人,每次講起小時候的事,
我在哪哩,說了什麼話,穿哪一件外套,做了什麼動作,
連兩歲時發生的事情,心路歷程都記得清清楚楚,
兩歲小孩也有心路歷程?我還真的有ㄝ,
我記得我為什麼笑,為什麼哭,為什麼受委屈,
為了什麼小小的臉龐散發出光彩~
記得這麼多,
但是,鑰匙手機皮包,總是忘記帶,帶出去的傘從來沒有帶回來,
爸爸媽媽常笑我腦袋專記不實用的事。不實用,但是好快樂。

當我開始成為一個昆蟲老師,每天看著孩子,發現我懂他們為什麼笑,為什麼哭,
為什麼受委屈,為了什麼小小的臉龐散發出光彩~
有時候覺得我好像可以穿梭優游在大人和孩子的世界,又或者我根本還是個孩子,我想把這些記錄下來,說出孩子的心聲,我們都曾經是個孩子的心聲。

我是個過動兒,但是20歲之前我不知道原來自己是個過動兒,也許是因為爸爸媽媽給我的空間,給我的鼓勵,也可能是因為我總是自我感覺良好,雖然我整天丟三落四,忘東忘西,被誤會調皮搗蛋不用心,但是我不覺得我有什麼不如人。

我跟每一個人一樣,都會面對不被了解的挫折。

「沒有人想要做不好」,我們都曾經第一次當孩子,第一次當父母,老師學著怎麼當老師,真正的感同身受,也許才是溝通的開始。

曾經在跌跌撞撞的求學生涯中,
想像著也許以後的我就會是個米蟲,
在那些賺不了錢畢不了業的徬徨日子,
想著只要有份工作養活自己,好好過生活也不錯,
然後我也忘記什麼時候開始過著自己想都沒想過的夢想生活…
真的有那麼好的事嗎?
每天開心的分享我熱愛的一切就是我的工作~
每天笑著去上課又笑著走在回家的路上…

有一天如果我的快樂可以成為一件正經事,讓大家看著我微笑點頭。
有一天我可以充滿自信的說:人生從來不是公平的,每個人都獨一無二。

我想要寫一本充滿正面能量的書,讓人不管大哭大笑心裡都是暖暖的。




【參考影音】請上Youtube 查詢以下標題

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

猶太教育核心 讓孩子做自己


資料來源:Yahoo奇摩新聞。 作者:台灣立報 2012.09.12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猶太教育核心-讓孩子做自己-135517794.html

【記者廖雲章、鄭諺鴻專訪】聽到猶太人,你會聯想到什麼?當過高中公民老師的吳維寧原本對猶太人的刻板印象是:保守、聰明、會賺錢、重視教育,會在書上塗蜂蜜引誘小孩讀書。為愛遠嫁以色列之後,她融入社會、學習希伯來文、生養小孩,深刻體察以色列的生活。她發現,這個位於不毛沙漠的國家之所以能在建國60年內讓經濟成長50倍、生化製藥科技領先全球,關鍵原因正是教育。

生了老大之後,她開始部落格書寫異國育兒感想,廣受好評,擁有超過20萬人次點閱率。她的教養哲學吸引出版社為她集結《孩子,我要你做自己》一書,她歸納以色列的教育哲學就是:「教會小孩認識自己、了解自己。」
披著及肩長髮,身型瘦削斯文的吳維寧對教育很有想法。求學期間經歷了社運、學運、農運等解構社會舊有體制的運動,她是個對教改有想法、對教學有熱情的行動派,就讀研究所時修教育學程,取得中等教育學程教師證,當過第一線的高中公民老師;她也曾進入體制,擔任當時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的秘書,做過「行政院教育審議委員會」研究助理,對台灣九年一貫教育政策有深入研究。
以人為本 孩子自由發展
2005年遠嫁以色列的她,認真學習希伯來文及猶太文化,有了孩子之後,她開始在教養過程中,研究台灣與以色列教養方法的差異。她發現,以色列的教育方式看似很輕鬆,其實非常科學,就是以人為本,讓孩子做自己。
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和發展節奏,不能完全套用教養書上的建議,為了達到這個目標,以色列的教養習慣要求父母配合新生兒的作息、讓寶寶學習自己吃飯、給小孩最大的自由空間摸索,多和其他小孩玩耍,有足夠的空白時間,發展自己的個性。
以色列與周圍國家的關係緊張,安檢以嚴格出名,但是軍人卻相當散漫。吳維寧說,在以色列很難看到軍人齊步走,作出整齊劃一的動作,他們不受規訓、不習慣服從指令,因為每個人從小就被鼓勵獨立判斷;可是,這樣的軍隊卻能在戰爭中得勝,憑藉的正是這種不盲從的判斷力,戰爭需要臨機應變,靈活思考如何行動,而這就是以色列教育的核心價值。
當了媽媽之後,吳維寧驚訝地發現,以色列的年輕男子,對小孩的狀況十分了解,也會帶小孩。她坦承,生小孩之前,她並不是個喜歡親近小孩的人,有次在以色列搭飛機,看到兩個小孩在椅子上不停吵鬧撒野,卻沒人管教,她覺得這是父母沒管教好。
若在台灣,早就被白眼,可是在以色列,好像人人都了解兒童身心發展,遇到吵鬧的兒童,除非情況很嚴重,否則大家都能體諒,如果小孩真有狀況,旁人也會主動協助,她起初對這種陌生路人都會介入處裡別人小孩的狀況很訝異,久而久之,發現這在以色列是常態。
集體教養 人人都懂小孩
後來,吳維寧發現這與猶太家庭的文化有關,因為鼓勵家庭生養眾多,兄弟姊妹必須彼此照顧,男孩女孩都有機會當小保母幫忙帶小孩,自然對兒童的身心發展都能了解。
這種「集體教養」的氣氛給她很大的安全感,她說,就算自己是外籍新娘也一樣,可以隨時求助,而且知道旁人一定會幫忙。有好幾次,她獨自帶小孩從以色列南部坐飛機到北部,當小孩吵鬧或忙不過來時,旁人都會主動協助。
吳維寧認為,現代以色列教育有其歷史淵源,猶太民族經歷過大屠殺,民眾的不安全感即使經過數十年仍纏繞不去。歐洲曾有一派猶太人認為應融入當地文化,發生大屠殺之後,多數猶太人希望建立國家。老一輩猶太人對德國的仇恨依舊耿耿於懷,傷痕烙印在每個家庭中,她認為這些仇恨需要靠時間來處理,以色列的教育中並沒有教導孩子要憎恨德國,而是希望孩子記取教訓,讓自己變得更強,才能保護家庭和國家。
「猶太教育強調小孩要有批判能力,在台灣,小孩頂嘴是非常沒禮貌的行為,但以色列社會有這樣的寬容度。」吳維寧笑著說,其實很多人覺得以色列的青少年太野蠻放縱,她也覺得以色列家長對青少年有點放任過頭,但她也同意,不可能要求小孩完全順服,又要他有批判能力。
科學教養 慢慢來比較快
2006年開始擔任幼教老師的吳維寧觀察,以色列幼教系統以一套非常科學的方式進行,面對任何小孩的問題,他們都有一套標準步驟和正確答案。例如,為什麼要讓小孩自己吃飯?為何讓小孩努力爬而不要太早學走路?早點給水瓶而非奶瓶,都能援引兒童發展理論來解釋。她很佩服即使幼教老師只有高中畢業,但一談起兒童發展,人人都能侃侃而談,都是幼兒發展專家。
她曾帶過一個孩子,兩歲了還不太會說話,在台灣可能會被判定「語言障礙」,但幼稚園決定花兩個月來找出原因。她們發現,小孩家中開動物園,平常和爸媽住在一起,動物園裡沒有其他同齡孩童,當同儕已經會說句子時,他只會說單字。吳維寧認為,「環境」是主要關鍵,回家後沒人陪他說話,只有一大群動物。而小孩的母親是所謂的「直升機媽媽」,什麼事都幫小孩打點好,孩子不需要說話,母親就會自動滿足他,導致他幾乎不需要開口,缺乏學習說話的動機。
園長建議放學後將小孩留校一下午,多和其他小孩互動,3個月後,成效非常顯著,小孩也恢復到該年齡應有的語言能力。
為什麼以色列的幼教老師有這樣的敏感度?吳維寧說,以色列義務教育從3歲開始,出生後4個月就可請人托育;以色列政府很早就介入早療系統,部分幼兒園在孩童4個月時,就會請感官職能治療師來觀察小孩的發展,從抬頭的狀況來看孩童肩膀肌肉、手掌是否能完全打開握東西。此外,家長若發現孩童有狀況,每個地區都有兒童發展中心可尋求協助。
吳維寧表示,以色列的幼教體制以團隊工作為主,3、4個老師帶十幾個孩子,師生比高,老師們彼此支援合作,用集體的力量幫助孩子學習。
用愛陪伴 從旁觀察
長期觀察台灣教養網站的吳維寧發現,很多家長關心教育與孩子發展,但往往幫孩子做得太多,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,導致孩子缺乏好奇心。
她語重心長地提醒,學科能力不是唯一標準,人際關係和自理能力也很重要。在以色列,爸爸扮演的地位相當重要,大部分的以色列爸爸介入小孩的教育相當深。台灣不少爸爸假日會帶小孩出去玩,培養親子關係,她認為,爸爸的角色不該只是陪孩子「殺時間」,應該和媽媽一起注意觀察小孩的發展,「陪伴」和「顧小孩」是兩種不同的心態,「陪伴」是將時間空出來陪小孩,就算在家一起作家事都好,應該重視相處的品質。
吳維寧建議,家長可以慢一點、更有耐心一些,多聽聽小孩說話,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,其實孩子明白自己的個性跟需要,大人只要仔細觀察,就能幫助孩子自在地做自己。
不論是以人為本還是威權的教育體制,都難逃校園霸凌。以色列的教育如何處理校園霸凌?吳維寧以大女兒小雅為例,說明以色列老師的教育哲學。
面對霸凌 自己要變強
小雅有個從零歲起就玩在一起的好朋友,兩人從牙牙學語就認識,一起進幼稚園、小學,發展出親密的姊妹情誼。可是,上小學後的某一天,老師對吳維寧說,她必須把兩個小女孩分開,不能繼續待在同一個班上。
老師解釋,那個小女孩不愛學習,還會拉著小雅一起對抗老師,小雅是個天真的小孩,一心只聽好朋友的話,跟著拒絕上課、不交作業,學習進度嚴重落後。「那個小女生會操控小雅,她完全聽命於她,甚至當朋友不在時,她一個人不知所措。」聽到老師這番話,吳維寧差點失控大哭,沒想到自己的女兒居然遇到這樣的關係霸凌,她居然毫無所悉。
台灣處理校園霸凌經常會針對「施暴者」,以色列的教育哲學卻是:「不能怪別人太強,要怪自己太弱!」對付霸凌的解決之道,就是「讓自己變強」。
吳維寧說,過度保護孩子,只會削弱孩子的能力,面對校園霸凌,凸顯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夠,不懂得自我保護,缺乏危機處理能力,最好的方法不是家長和老師介入,而是「讓自己的孩子強起來!」多交其他的朋友、勇於面對衝突、拓展社交圈,學習處理人際關係。
這一切能力不會憑空而來,得靠家長從小陪伴、觀察孩子,從生活中慢慢發展出來。以色列有句諺語:「從三歲小孩在幼稚園的表現,就能預測他未來的人際關係。」
對於熱中研究教育、對人類發展有莫大興趣的吳維寧而言,養孩子的過程,就是一場充滿樂趣與挑戰的冒險,她提醒,「讓孩子做自己」的同時,父母也必須認識自己的角色,認真當父母。吳維寧坦承,她和先生原本都不是喜歡小孩的人,但她對觀察人的發展很有興趣,為愛結婚之後,決定生孩子,她「把自己準備好」,做好心理準備,真心誠意享受養孩子的樂趣。

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

其實,人的選擇還是很多的

資料來源:Yahoo奇摩新聞。 作者:小野
 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blogs/society-watch/其實人的選擇還是很多的.html

最近有一本親子教育雜誌要訪問我談「選擇」。在訪問前我遇到我的兩個姊姊,我將這個問題請教她們:「人的選擇到底多不多?」從外商公司退休的二姊猶豫幾秒鐘後回答:「其實人的選擇並不算少,但是人會受限於內在的恐懼或不安,選擇就越來越少了。」經濟學家的大姊激動的抓緊我的手︰「人的選擇非常非常非常少!因為我們從小就被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洗了腦,許多觀念都根深蒂固。每當我們前方出現兩條岔路時,會有一個力量將我們推向其中一條路。身不由己!

如果將兩個姊姊的答案加起來,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,那就是,如果一個人能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或不安,如果一個人從小就學會了獨力思考的能力,可以跳脫家庭和學校教育所加諸於自己腦袋裡的觀念,擺脫許多成見和偏見,人生的選擇還是可以很多,否則,人的選擇是很少很少的。一個完全失去選擇能力的人,其實已經放棄對自己未來人生的所有想像,也放棄去爭取創造人生的各種可能性。或許上一代的父母親缺乏安全感,他們灌輸給孩子的便是不要冒險躁進,因為生存不易!

人,第一個不能選擇的,便是讓自己成為一個人,還有讓你接受所有遺傳基因的親生父母,和你出生的地方。之後,人漸漸開始會有一些小小的選擇,像是愛吃什麼?愛玩什麼?當然父母親在這段成長時刻,是對孩子具有決定性的角色,像選擇如何照顧孩子,選擇那一所托兒所和小學。在我的觀念裡,我傾向不要功利思考,越自然越好,順著孩子不同的性格做出一些建議。孩子稍稍長大後,我開始鼓勵他們自己做出選擇,就像他們接受教育的過程,我從來沒有主導過,我只扮演默默陪伴者和全力支持者

女兒曾經非常不適應國中生天天考試的痛苦日子,一度想要去投奔在美國的叔叔,我就聯絡弟弟計畫辦女兒被領養的手續,雖然心裡千萬個不捨。但後來女兒自動打消去美國的念頭,繼續留在台灣讀書。高中聯考成績並不理想,最後她選擇分數排名比較後面,但是第一年剛剛成立的完全高中。

選擇的理由是主張教改的校長標榜自由學風,學生可以選擇穿校服或體育服上學,校長也強調每個老師都是由他親自面試而來,是一所沒有傳統,等待學生共同創新的新學校。師資決定教育的成敗,這所新高中讓人期待。但是在聯考中受挫的女兒只讀了一學期,便決定要休學,我當下表示支持到底;但也提出要將高一讀完,並且寫一份未來如何繼續在家學習的計畫。在這段準備要休學的過渡日子中,女兒開始全力寫童話、畫繪本,她好想證明人是可以有「另一種」選擇的。我並不知道我這樣的態度是對或錯?我想傳達給孩子們的是,自己做出了決定後,要承擔這個選擇所得到的後果。

五個月後,女兒放棄休學念頭,但是卻決定大學第一志願只填工業設計系。大學聯考放榜,這次女兒考得很不錯,分數可以進排名最前面的大學,但她堅持原來選擇,去讀一所私立學校的工業設計系,這時她選系不選校。用手繪動畫作品畢業後,她選擇要出國繼續讀研究所。在紐約和米蘭之間,她選擇米蘭,於是我鼓勵她一個人先飛去義大利,在不同城市讀語言學校,熟識義大利生活後,再去尋找適合的設計學校。在義大利讀語言學校半年後,她帶著自己的童話繪本和動畫作品,去面見一所位在米蘭的設計學校的教授,立刻獲得入學許可。所有過程都是由她自己獨自完成,原本在台灣連公車都不會搭的女兒,瞬間獨立自主,一切都超乎我的想像。

兒子求學之路比女兒更早遇到了瓶頸,小學讀得很不順利,換了三所學校才畢業。我擔心他上了國中後會更加挫敗,曾經勸他和我們一起搬到鄉下去,遠離升學競爭,但他寧願選擇和同學們一樣留在台北讀國中考高中,從此一切回歸正軌。考大學時,他向我表明他不喜歡理工醫農和商業,他想學習傳播和藝術方面的課程,因此他能選擇的科系非常少,他的分數落在幾所國立大學的哲學、社會和英美文學上。這時我和他討論,最後決定選校、選城市,此刻,他想要生活和學習的,反而是城市和學校的環境氛圍。兒子在散漫的大學生活步調中,結識了一個對寫作有狂熱的天才學長,在相互激勵下,他完成七本散文和小說。大學畢業後他申請美國的研究所時,只挑了排名前十大的學校,他說如果申請不到,就乖乖留在台灣找工作。結果在一連串的被拒絕的回信後,信箱裡竟然躺著一封他第一志願學校的入學許可,這一切也都在我的想像之外。

回顧我自己的人生,不但沒有規劃,甚至於還有點失控。我曾經做過許多在別人眼中是極錯誤的選擇,所以我自認為沒能力指導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。我並不期待孩子有多麼強大的競爭力,只希望他們能擁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,覺得人生是可以有想像的,是可以靠自己創造的。然後一邊摸索,一邊前進,堅定信念,完成屬於自己的人生。

其實,人的選擇還是很多的,只要你擁有足夠的信念,只要你夠勇敢!

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

本校六十週年校慶LOGO (標誌) 徵選活動,請大家踴躍報名參加。









參加對象:本校全體教職員工、學生、家長、校友及社區民眾皆可報名參加。

收件期限:即日起至101年5月23日

獎勵內容:
一、第一名頒發獎狀乙幀及獎金貳仟元(獲選第一名作品將為湳雅國小六十週年校慶Logo)。
二、第二名頒發獎狀乙幀及獎金壹仟元。
三、第三名頒發獎狀乙幀及獎金伍佰元。
四、佳作二名,頒發獎狀乙幀及獎金参佰元。

相關細節請參閱附件,請各位踴躍報名參加。

附件下載:

湳雅國小六十週年校慶logo(標誌)徵選活動計畫(.doc)

湳雅國小六十週年校慶logo(標誌)徵選活動計畫(.pdf)